习近平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(全文)
百度 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一旦犯错误,就必定是颠覆性错误。

温州网讯 7月30日,2025年浙江省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交流展示活动在乐清举行,来自温州的“话聊记事本”独居老人关爱志愿服务项目,荣获大赛银奖。
这份荣誉的背后,有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:队员平均年龄63岁,女性占比82%,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也有精神矍铄的“年轻”老人;有携手同行的父子,也有续写缘分的师生。
这支名为“乐清市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”的队伍,坚守19年,她们以对话为桥梁,用“小老”的余晖温暖“大老”的暮年,演绎着一场跨越岁月的爱心接力。
照亮彼此老年时光
昨天,获奖的好消息传来,84岁的施仁芬刚刚放下与103岁的抗战老兵朱兴龙家人的慰问电话。比起荣誉,她更惦念的是,老人家胃病又犯了,“下次见面得带上些胃药和补品。”她说。
这份朴素的惦记,源于19年前那个辗转难眠的夜晚。深夜里,一则“乐清独居老人去世三个月才被发现”的新闻在电视上播报,独居老人的孤独与无助深深刺痛了她。再后来,她从青岛 “一帮一” 关爱老人的报道中受到启发,一颗温暖种子就此萌芽——她决心在乐清组建一支用话语传递温度、用陪伴驱散孤独的志愿队伍。
她的想法得到乐清老年大学的同班学员的响应,2006年,“爱心话聊队”正式成立。令施仁芬惊喜的是,成立当天,就有23名退休老人报名成为志愿者,并当场与21位独居老人结成帮扶对子。
“我们和受助老人相差十几二十岁,既像晚辈又像老友。”施仁芬介绍,志愿者多为刚退休的“小老”,结对服务80岁以上的“大老”,用乐清方言聊物价、话家常、谈孙辈,分享养生经验。
正是这种年龄相近、语言相通、生活经历相似的“代际微差”,让交流自然无隔阂,也照亮了双方的老年时光。
称呼未变“老谷”已换代
如今,19年过去,这支队伍已发展为拥有315名志愿者、服务578位特殊老人的温暖集体。
光阴流转,当年许多创始成员如今已年过耄耋,步入需要关怀的高龄,其中不少人也从服务者转变为被服务对象。
99岁的谷源,是其中少有的“坚守者”。他不服老、不言退,仍坚持参与志愿服务。不久前,他与70岁的儿子谷祥延一同探望抗战老兵,是队伍中的“高龄志愿者”。“年纪大了,但心不能老,能做些有意义的事,心态好了,人也越活越年轻。”他说。
“以前总劝父亲休息,可看他做志愿者时那股精气神,比在家待着还精神。”对于父亲,谷祥延从最初的担忧,渐渐转变为理解与支持,最终选择“陪他一起走”。
直到2023年,因体力不支,谷源逐步减少外出。谷祥延便主动接过接力棒,正式加入志愿者队伍。如今,他每月都会沿着父亲走过的路,走进结对老人家中,替父亲续上那些没聊完的家常。
老人们依旧笑着迎门:“老谷来了!”称呼未变,人已换代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谷祥延结对了一对残疾老夫妻,其中丈夫双目失明,却因手续复杂迟迟办不下残疾证。为了帮老人解决难题,谷祥延一趟趟跑医院、开证明、办手续,往返四五次,终于将证件办下来,送到老人手中。
“他们叫我‘老谷’,我知道,这声称呼里,有父亲的影子,我得把它传承下去。”谷祥延说。
跨越半世纪师生结对
在所有结对中,72岁的施秋炫与90多岁的小学班主任刘莲莲的缘分,尤为特别。
五年前,因“话聊记事本”志愿服务项目,施秋炫与刘莲莲再度相逢,唤醒了尘封半个世纪的师生记忆。
“老师记性比我还好!”施秋炫感慨。初次登门,刘老师一眼就认出她,这个总在课间帮她擦黑板的小女孩,是当年班上的小组长。
“她还记得我拾金不昧的事,还记得我在六一儿童节跳的那支舞。”说起这些,施秋炫眼眶微湿,仿佛又回到那个扎着羊角辫、背着布书包的童年。
更巧的是,长大后的施秋炫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。两代“园丁”坐在一起,身份交织,情怀共鸣。她们聊教育、谈孩子、忆往昔,话题从未断过。
这份情谊在志愿服务中不断升温。施秋炫不仅坚持定期探望刘老师,还悄悄召集当年的同班同学“组团”前来。老同学们围坐一圈,翻着泛黄的老照片,听刘老师讲起几十年前的故事。
“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做人,现在换我们陪老师解闷,这是最幸福的‘双向奔赴’。” 施秋炫说。
每天发微信“,”报平安
乐清市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会长王春娜加入志愿队伍已有6年,结对服务8位高龄老人。在“以老助老”的实践中,她说:“现在物质生活好了,但精神的孤独却很难治愈,这正是我们这支队伍存在的意义。”
志愿者刘连迪对此深有感触,她结对的90多岁陈奶奶听力严重衰退,几乎与外界失联。刘连迪便手把手教她使用微信,并约定:每天只需发一个“,”,就是“我很好”的信号。
一天,陈奶奶迟迟未发消息,电话也无人接听。刚做完膝盖手术的刘连迪心头一紧,顾不上术后疼痛,立即赶往老人家中。敲门无应答,她又赶到老人常去的公园寻找,仍无踪迹。情急之下,她联系上老人在虹桥的女儿。家属迅速赶回市区,在家中发现身体不适的老人,立即送医救治,成功避免了意外发生。
“一个简单的约定,可能就救了一个人。”刘连迪说,“我们不是亲人,但我们不能让老人‘被遗忘’。”
用余热去温暖更年长的生命
截至目前,志愿队已组织开展义诊525场,帮助老人完成心愿136项,为311位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,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,被倾听、被陪伴、有尊严地走完。
“也许我们不是专业的社工,但我们要用余热,去温暖更年长的生命,晚年不该是孤独的旅程,每一个生命,都值得被好好说一声‘再见’。”王春娜说。
来源:温州晚报
原标题:拥有315名志愿者,服务578位特殊老人
“小老”“大老”这一聊,就聊了19年
记者:许雅晶
本文转自:温州新闻网 66wz.com

相关新闻
为你推荐
-
看创新之城,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
经济07-31
-
永嘉“5分钟救援圈”入选全国典型案例
社会07-31
-
近一个月 温州完成道路破损修复1520处
社会07-31
-
他们每天在山路负重前行 只为村民能喝上“放心水”
社会07-31
-
“军转警”的跨界精彩 他在36天里拽回三条生命
社会07-31
-
95后文成基层卫生院医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
社会07-31
-
一位90后“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师”的酷炫绝技
社会07-31
-
喜讯!温州16岁拳击小将章哲凯为国出征亚青会
科教文体07-31
-
以篮球之名,为城市而战!浙BA温州联队全球征集队徽队旗
社会07-31
-
宽带欠费逾期将影响个人交通出行?通信运营商:属善意提醒
社会07-31